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63篇
  免费   4094篇
  国内免费   14281篇
  2024年   118篇
  2023年   925篇
  2022年   1472篇
  2021年   2153篇
  2020年   1889篇
  2019年   2121篇
  2018年   1585篇
  2017年   1353篇
  2016年   1627篇
  2015年   2315篇
  2014年   2996篇
  2013年   2880篇
  2012年   3743篇
  2011年   3529篇
  2010年   2663篇
  2009年   2659篇
  2008年   2892篇
  2007年   2606篇
  2006年   2489篇
  2005年   1989篇
  2004年   1664篇
  2003年   1491篇
  2002年   1291篇
  2001年   1112篇
  2000年   1004篇
  1999年   755篇
  1998年   378篇
  1997年   239篇
  1996年   216篇
  1995年   161篇
  1994年   138篇
  1993年   109篇
  1992年   106篇
  1991年   128篇
  1990年   88篇
  1989年   85篇
  1988年   75篇
  1987年   52篇
  1986年   48篇
  1985年   58篇
  1984年   54篇
  1983年   34篇
  1982年   64篇
  1981年   26篇
  1980年   15篇
  1964年   13篇
  1957年   18篇
  1955年   12篇
  1954年   16篇
  1950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粘虫是吉林省粮食作物的大害虫。本文为作者于1953—1962年研究粘虫的一部分工作,目的在于分析吉林省粘虫发生猖獗世代的虫源问题。我们怀疑春季出现的大量成虫有两种可能来源:(1)本地越冬的成虫、蛹或幼虫;(2)由外地迁入。通过研究分析,所得结果如下: 1.粘虫在吉林省一年完成两个世代。春季发生的第一代是猖獗世代,幼虫为害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其繁殖虫源主要来自5月下旬到6月上半月出现的成虫。 2.粘虫在当地的入冬虫态,有幼虫、蛹及成虫。经过发生地的越冬调查及野外试验,证明粘虫在东北和内蒙地区的自然条件下不论何种虫态,均不能越冬。 3.据粘虫抗寒力测定,在-8℃恒温下,幼虫、蛹、成虫均迅速死亡,在-5℃下最长只能存活3—7小时,在1±1℃下全部死亡的理论时间为成虫19.95天、幼虫44.67天、蛹25.70天。查当地1、2两月旬平均气温最高-9.4℃,最低-16.5℃,田间5厘米深的土温为-12.4—-9.4℃,均超过虫体的死亡低温。 因此,粘虫不可能在吉林省越冬,从而可以推断猖獗世代的虫源,是由外地迁入的。  相似文献   
102.
经分子氮预处理的蓝藻乙炔还原活性下降。分子氮对乙炔还原的抑制作用可因CO_2的加入而削弱,氮浓度增高时,CO_2的此种有益作用即消失。在5% CO_2条件下:(1)光照强度大时,经分子氮预处理的蓝藻乙炔还原活性比未经处理的(氮气中)高些,弱光下则削弱,暗中削弱更大;(2)它受到光合抑制剂的抑制较大;(3)对CO_2和O_2的敏感度比未经氮预处理者小;(4)分子氢对其支持与来经氮预处理的相差甚微,但对其受O_2损伤时的保护作用则大些;(5)MSX对分子氮预处理的蓝藻乙炔还原也有明显的抑制,且比单加CO_2的大。  相似文献   
103.
5,6-Cl_2-IAA可以诱导水稻芽鞘产生斜向地性生长。其倾斜角度与外加5,6-Cl_2-IAA的剂量呈线性关系,其反应具有特异性(IAA,6-BA,ABA和BR均不能诱导这种反应)。反应可在2~3h后产生,它可作为5,6-Cl_2-IAA的生物检定依据。切除芽鞘顶尖或外加TIBA对这一反应无明显影响,另外乙烯生物合成抑制剂AVG也不能消除5,6-Cl_2-IAA诱导的斜向地性生长。  相似文献   
104.
菜豆叶片叶绿体总脂和被膜膜脂中均含有单半乳糖甘油二脂和双半乳糖甘油二脂,在整个衰老期间两种糖脂的比值变化不大。叶绿体总脂中含有5种磷脂,脂肪酸以不饱和的亚麻酸为主,而被膜膜脂中仅含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甘油,脂肪酸以饱和的棕榈酸为主,不饱和亚油酸为次。叶片衰老过程中被膜所含两种磷脂比值明显降低,脂肪酸的不饱和指数也因亚麻酸相对含量显著减少、棕榈酸相对含量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5.
水稻不育花药中H_2O_2的积累与膜脂过氧化的加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7017、二九矮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花药的POD,CAT和SOD活性研究的结果表明,单核早期时不育及可育花药的酶活性差异不明显,单核晚期、二核及三核期的不育花药显著低于可育花药。在不育花药中缺少两条Cu-Zn SOD同工酶带,而且O_2~ 产生效率为可育的4.1~5.5倍,并有H_2O_2和MDA的积累。不育花药中H_2O_2的积累和膜脂过氧化的加剧可能与花粉败育有关。  相似文献   
106.
用荧光探剂ANS对抗旱性不同的甘蔗品种在水分胁迫下叶片线粒体膜流动性的变化进行的研究表明,水分胁迫降低了线粒体膜的流动性,抗旱性强的甘蔗品种Co 617和F.Y.79-9的下降幅度分别小于抗旱性弱的Co 740和M.T.77-208;水分胁迫下线粒体膜流动性的下降与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的增加有密切关系。外源自由基处理试验也表明,甘蔗叶片线粒体膜流动性的下降与膜脂过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7.
香蕉低温酶促褐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7℃低温导致香蕉果皮变褐,褐变程度可用提取液的OD_(450)值表示。随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OD_(450)增大;还原性物质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含量迅速下降;多酚氧化酶底物多巴胺先有增加,接着降低。 低温下,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常温低,PPO和POD的游离态酶活性增高。此外,H_2O_2处理加速果皮变褐,刺激PPO及POD活性;棓酸丙酯处理起相反的效应。故认为香蕉低温褐变是低温损伤、酶促褐变引起的一个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08.
杜氏盐藻是一种以甘油为渗透调节物质的单细胞海藻,能够在0.08~5.0mol/L NaGl的培养液中生长。当外界NaGl浓度从0.5mol/L上升到4.0mol/L时,藻细胞内的Na~+和K~+含量变化不大,甘油含量则从6.20Pg/cell上升到51.50pg/cell。当藻细胞承受2.0mol/L到3.0mol/L NaCl的高渗胁迫时,能通过增加细胞内甘油含量来恢复原有形态;同时,藻细胞的H~+分泌增加,ATP含量下降;20μmol/L Na_3VO_4抑制了这些变化。KGN处理虽降低藻细胞内的ATP含量,却增加K~+外流和Na~+内渗。  相似文献   
109.
本文介绍了Barnett等1985年编制并由剑桥大学发行的计算机软件《酵母鉴定程序》,以及如何使用该程序在IBM PC DOS操作系统上进行酵母菌的分类鉴定。我们使用该程序对从云南鸡足山和紫金山两地森林土壤中分离到的82株酵母菌进行了分类鉴定,其中:鉴定到种的有47株,占总株数的57.3%;鉴定到属但未能直接定到种的有21株,占总株数的25.6%;暂未定名的有14株,占总株数的17.1%。  相似文献   
110.
郑濡永  陈桂清 《菌物学报》1991,10(Z1):45-58
由石家庄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皮肤科李成龙大夫提供的一株人体皮肤病菌经我们研究鉴定为毛霉目(Mucorales)毛霉科(Mucoraceae)根毛霉属(Rhizomucor)的一个种,并定名为多变根毛霉新种(Rhizomucor variabilis Zheng & G.-q.Chen sp. nov.)。据李大夫介绍,这株菌是从一名居住在江苏农村到该医院看病的女病人的手上病部分离的。这个病人没有一般真菌病病人所患有的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白血病等等。她也没有患有其他毛霉病,因此她的皮肤毛霉病是原发性的而不是继发性的。我们查阅文献结果,国内由根毛霉属真菌引致的毛霉病过去仅有过一次肺部感染的报道;国外则有过较多次数的由根毛霉引致的人体毛霉病,主要为肺部疾病并可引致继发性的皮肤病,尚未见有由根毛霉属引起的原发性皮肤毛霉病的报道。无论国内、外引起人体毛霉病的根毛霉均为微小根毛霉[Rhizomucor pusillus(Lindt) Schipper,包括Mucor pusillus Lindt,Mucor parasiticus Lucet & Costanin等异名]一种。因此,本病例为我国第二例由根毛霉弓l起的人体毛霉病及第一例由根毛霉引起的人体皮肤毛霉病,同时又是全世界第一例由根毛霉属除微小根毛霉以外的另外一个种引起的人体毛霉病,很可能还是全世界第一例由根毛霉引起的人体原发性皮肤毛霉病。多变根毛霉与根毛霉属内所有过去已报道过的种都有显著差异。它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4-30℃,最低9℃,最高38℃;其他种均为高温真菌,它们的最高生长温度可达55℃或更高。形态方面,多变根毛霉也与属内其他已知种明显不同。它的菌落高达4-8 mm并呈鲜明的浅黄色;其他已知种菌落低矮,除奈尼塔尔根毛霉(Rhizomucor nainitalensis Joshi)外全部为深暗灰色,奈尼塔尔根毛霉菌落色泽虽然较浅,但为浅灰或灰黄色,与多变根毛霉的鲜明黄色不同。它的假根异常发达并可从菌体的各个部位如菌丝、匍匐丝、孢子枝、孢子囊、囊轴上长出;其他已知种的假根一般都不发达且从未见有从孢子枝、孢子囊、囊轴等处长出的描述。它的孢子枝的分枝常常长于主枝;其他已知种则分枝长度一般不超过主枝。它的囊轴形状多变:球形、近球形、扁球形、卵形、椭圆形、梨形等等,两边对称或不对称,溢缩或不绕缩,纵向深裂或不作纵向深裂;其他已知种的囊轴形状通常为倒卵形至梨形的规则形状。它的囊领明显;其他已知种的囊领均很不明显至缺如。它的孢囊孢子形状和大小变化都较大,卵形、椭圆形、矩圆形、近球形、近三角形或其他各种不规则形状,长度范围2.5-16.5 μm;其他已知种除上面已经提到过的奈尼塔尔根毛霉外,它们的孢囊孢子形状仅限于卵形、椭圆形、近球形等较规则的形状,长度范围总是在3-6 μm范围内,奈尼塔尔根毛霉的孢囊孢子形状虽然多变,但其决度亦在3-6 μm的范围内。此外,多变根毛霉的孢子囊、囊轴、孢囊孢子等各种构造均较大;其他已知种则较小,其中肿梗根毛霉[Rhizomucor tauricus (Milko & Schkurenko) Schipper]虽亦较大,但除此之外与多变根毛霉迥异。多变根毛霉未见有接合孢子,将我们保存的全部微小根毛霉菌株与它分别配对时,或将我们的几对别的属的(+)(-)测试菌株与它分别配对时,均未见形成接合孢子或有任何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